01 小传
Domain-Driven Design 是一种开发复杂软件的系统化的 方法学和思想。
面向对象方法学还不能很好地应用于企业应用原因:
- 很多开发人员走了一条只重技术不重业务的弯路。
- 围绕业务进行开发的方法本身就不好学。
- 早期面向对象方法学主要考虑的是建模技术,很少考虑协作问题。
- 难以适应变化。
从业务出发进行系统的设计。
DDD 从面向对象和敏捷中提炼出了一套原则、模式和实践,使面向对象方法学在企业应用中更加容易学习和掌握。
如果没有迭代开发、持续重构、测试驱动、持续集成等敏捷实践的支持,构建良好的领域模型并在代码上落地是很困难的。
微服务是一种架构风格(或者说架构模式)。
02 迭代一
领域专家需要对业务有总体性和本质性的把握,同时对业务发展也要有一定前瞻性,心里要有一盘棋。
捕获行为需求(事件风暴)-> 领域建模 -> 结构设计 -> 数据库设计 -> 代码实现 |
03 事件风暴 上
- 识别领域事件;在业务流程中发生了什么?
- 识别命令;谁,做了什么事,导致领域事件的发生?
- 识别领域名词;命令、事件和那些名词性概念有关?
领域事件表示的是,业务流程中每个步骤引发的结果。一般是完成时 + 被动语态。例:订单已被提交。
在 DDD 中的各种命名,一般都优先使用约定俗成的 业务术语。
- 不要把技术事件当成领域事件。
- 查询功能不算领域事件。领域事件应该是对某样事物产生了影响,并被记录的事情。
参加的人,各自写出领域事件 -> 一起讨论,统一理解。这种先发散,后收敛,反复迭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头脑风暴。“协作”才是事件风暴的精髓。
04 事件风暴 下
- 首先我们看看领域事件的作用。从代码实现的角度来看,领域事件一般会对应一段代码逻辑,这段逻辑可能会最终改变数据库中的数据。另外,在事件驱动的架构中,一个领域事件可能会表现为一个向外部发送的异步消息。
- 那命令的作用体现在哪儿呢?领域建模时,我们可以通过对命令的走查(walkthrough),细化和验证领域模型。在实现层面,一个命令可能对应前端的一个操作,例如按下按钮;对于后端而言,一个命令可能对应一个 API。
- 再来说命令的执行者。在领域建模时,执行者可能本身就是一个领域对象,也可能是领域对象充当的角色,或者是权限管理中的一个角色。
如果要体现严格的时间顺序,我们可以用流程图、用顺序图等方法,但事件风暴不必关注这一点。
我们是把每个小步骤都当作独立的一个事务来看待,还是把它们合起来作为同一个事务。另外,可以设想,如果每个小步骤都向外界发出一个领域事件,对系统后续的功能是不是有意义。原则上宜粗不宜细。
抓住协作、统一语言、识别领域名词等要点。
事件风暴是一种通过协作的方式捕获行为需求的方法,在这个过程里,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一起消化领域知识、形成统一语言、并为领域建模奠定基础。
References
–